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中国企业之殇-第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不希望依赖任何人相比,柳传志的用人理念稍微有点人性化。他觉得:只要找对了领军人物,其他一切不在话下。联想的核心理念是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,集个人之私欲,成企业之公。这一理念符合亚当·斯密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原理。但接下来的一段话,显然更代表柳传志的心声:企业中的一把手,就像阿拉伯有效数字的1,后边的人就是0,有一个0就变成了10,有两个0就变成了100,三个0就是1000,没有前面的1,你就什么都不是。既然除了领军人物之外,所有的员工都是0,那么他们的个人追求又将是什么?当然什么也不是,员工不过是一些需要用仨瓜俩枣打发掉的血肉机器而已。在这一点上,柳传志虽然将员工当成0,至少还把领军人物比作1,任正非更进一步,他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不依赖任何人,也就是说要争取让所有员工对企业都是0,这就是最有利竞底的状态。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比较:韦尔奇认为我们的全部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人;柳传志认为至少要依赖一个领军人物;任正非力争不依赖任何人。
第295节:六、竞底式的用人文化
相对任正非而言,柳传志比较厚道,反过来也就是说,他的竞底精神不如任正非那么强烈,竞底手法不如任正非那么决绝。这一点,从柳传志对杨元庆和郭为的使用,就可见一斑。杨元庆和郭为都是柳传志手下的竞底人才,杨的业绩是pc卖得不错,而郭的公关能力深得柳传志赞赏。联想只有一个,如果按照最佳的理性战略,在柳传志退位后,应该合杨、郭两个人才之力,将它尽快做大做强。但竞底法则二表明:一个竞底组织中只能有一个最高竞底者。谁都想做最高的竞底者,掌握对别人生杀予夺的竞底大权。因为任何一位曾经角逐,甚至有希望角逐最高竞底者位置的人,都会被新上任的最高竞底者,视为最可怕的潜在对手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雍正继位后对他兄弟的手段,就是例子。柳传志在交班前也遇到这个难题。他比较厚道,没有选中一个扶正,坚决地放弃另一个。而是采取了中庸的措施,将联想一分为二:联想集团由杨元庆负责,专做pc;神州数码由郭为负责,专营it分销。柳传志这样解释他的想法:郭、杨两人都是千军易得、一将难求的人才,如果让他们继续合作,就会产生矛盾;如果让郭为出局,这么好的人才,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像联想一样好的平台。幸亏联想只有两个旗鼓相当的人才,如果有10个像杨元庆、郭为这样的人才,柳传志难道把联想分拆成10个不成?或者反过来说,如果联想没有杨元庆和郭为,柳传志难道就应该把联想卖掉收摊吗?分拆之后,杨元庆向多元化转型全面失败,联想股价一落万丈;而郭为的神州数码在2003年第一财季就巨额亏损1。49亿港元。如果按照竞底战略,此时这二人应该拼命对内竞底,提高自己在本行业的竞底实力,然后选定合适的竞底目标进行强力竞底。但郭、杨这两个同门弟兄却缺乏对内竞底的意志和能力,他们同时看上了对方的饭碗,开始在自己的领域之外,对兄弟的残酷竞底:
第296节:六、竞底式的用人文化
联想收购汉普、拉拢智软,全面杀入郭为的it业务;而神州数码则推出网络电脑,联手长城公司杀入杨元庆的pc业务。成功的企业家都知道,在艰难时世应该坚守本业,但此时坚守本业是极其困难的,因为这实质上就是对内竞底,需要的是强大的竞底意志和坚忍的心性。郭、杨二位无法对内竞底,后来收获的果然是两败俱伤!坊间盛传着柳传志曾经说:一个大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管理方面的一个提法。有点像登珠穆朗玛峰,从南坡上,还是从北坡上,都是上到山顶,但一个登山队不能一半在南坡上,一半在北坡上。很难说这是柳传志本人的思想,因为他在处理郭为和杨元庆的问题上,明显把一个登山队一半在南坡上,一半在北坡上。而且这两支登山队还隔山打了起来。中国民间评论心太软的人,有句话叫妇人之仁,这句话的本质是:男人在该竞底的时候,却不忍心竞底,表现得如同一个妇人。对这种状态,中国人也早有预防性的说法,叫慈不掌兵,义不掌财。在接班人的问题上,柳传志显然太慈,他不忍心对郭、杨中的任何一位进行竞底。但他的这种妇人之仁,却很快导致了更为严酷、对联想损失更大的竞底,这也许又应验了中国人的那句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。不过,柳传志的这种心软,也使联想的竞底强度不如华为那般剧烈,较少发生横死事件,这又不能不说是联想员工的福分。案例:任正非的竞底式用人像所有的竞底者一样,任正非对员工的观感非常差:中国人一向散漫、自由、富于幻想、不安分、喜欢浅尝辄止的创新。不愿从事枯燥无味、日复一日重复的枯燥工作,不愿接受流程和规章的约束,难以真正职业化地对待流程与质量。不能像尼姑面对青灯一样,他们冷静而严肃地面对流水线,每天重复数千次,次次一样的枯燥动作。但他并不明白,自己的竞底式用人,才是中国人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,因为竞底者极少反思自己的错误。
第297节:六、竞底式的用人文化
1995年5月,原四通公司副总裁李玉琢跳槽到华为,经过三个月的车间实习后,被任正非任命为华为下属子公司默贝克的总经理。而两个月前,默贝克才刚刚接手华为电源事业部。任正非要求李玉琢这个对电源技术市场一无所知的新总经理,用三年时间将默贝克变成国内电源行业的第一名,而在仅仅两个月之后,他又把这个目标提升为亚洲第一。这就是典型的竞底式用人。在李玉琢接手不到一年,电源产品刚刚走入正轨,默贝克还亏损480万元的情况下,任正非决定华为不再买自己子公司默贝克的二次电源,而要买香港的、国外的,逼默贝克整体降价几乎一半;接着,任正非又改变从华为转到默贝克的员工,三年之内工资在华为拿的承诺,要求他们的工资全部由默贝克承担,而从1996年1月所发的工资全部退回华为。李玉琢将任正非的这种竞底,善意地理解为老狐狸为了让小狐狸尽快成长,常常将小狐狸赶出巢穴,锻炼它的生存能力。李玉琢率领默贝克苦干了一年半,终于将其引入起飞的跑道:1996年底赢利5000万。但到1997年初,任正非设法使李玉琢辞去默贝克总裁的职务。对此,李玉琢的观点是:任正非对有独立见解的人似有警惕。实际上,任何竞底者对有独立见解的被竞底者,都是充满本能地竞底的。而后来我发现,这是华为文化中的一大隐患。李玉琢的发现可以推而广之,其实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顽疾:不信任能干、有独立见解的人,时时担心功高震主。这也是中国无法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主要原因。任正非有一句名言:稳定是发展的基础。华为永远都实行中央集权。李玉琢在1998年还在华为担任副总裁时,就曾写过一篇《华为的危机》。其中写道:核心危机。由于公司主要负责人长期实行强势管理,公司尚未形成一个目标一致的,具有相当威信的,人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群体。
第298节:六、竞底式的用人文化
这显然是一个竞底组织的基本特征。竞底组织只有一个强悍的头脑,而不可能拥有那样一个企业家群体,犹如狼群只能有一只头狼,无独有偶的是,华为也常常以狼性著称。归属危机。华为实行员工持股,按理应使很多员工可以视华为公司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,爱惜有加,更少打工意识,更多归属感、成就感和主人翁意识,遗憾的是,在数千人的公司里,甚至手握大把股票的员工,也并没有觉得华为是自己的,或是自己成功的象征,强力希望它越办越好,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一旦公司面临困境,遇到危机,有多少人能够与企业共存亡,同心协力共度难关?企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恐还不能称为成功的企业。应该说,即使是内部持股的员工,也还是公司的被竞底者,他们当然不可能真正有主人翁意识,他们只会比那些没有持内部股的更低级的被竞底者,多一些优越感和安定感而已。而任正非就因此唯恐这批人成为沉淀层,时时想着以鲶鱼效应刺激他们。管理危机。华为公司在管理上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较为成型的和稍微稳定的章法,说变就变,几乎随心所欲,干部任命上也不讲究、不严肃,朝令夕改,任命漫天飞,各种机构、各种组织名目繁多,缺乏层次,搞不清相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