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汉语中的一些歇后语,如“隔着窗户吹喇叭——鸣(名)声在外”、“墙上挂门帘——没门儿”、“外甥打灯笼照舅(旧)”以及一些俗语“老油条”、“戴高帽”、“半斤八两”等,外国朋友很难理解它们的意思,沟通时就会出现障碍。
外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拥有了大量的成语、俗语,中国朋友理解起来也有很大的困难。
其次,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同一个词的反应,有时也是不相同的。比如说西方人把“狗”视为忠诚可靠的朋友,中国人则常常把“狗”与一些不好的形象联系起来如:狗腿子、狗急跳墙、落水狗、狗头军师等等。
(2)表现在心理上。在与外国朋友交谈时,常常存在一种现象,即一边在交谈,一边在想:“不知他听得懂吗?”“我这样讲符不符合语法规则?”
其实应该打破这种心理障碍。当外国朋友在听你说话时,他会尽可能地猜测、理解你的话语,即使你的语言不合习惯,别人也会理解你的。当然,如果有可能的话,尽量把外语说得地道些也是应该的。
在社交时,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,双方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自卑自大心理。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,在发达国家的公民面前唯唯诺诺。
(3)表现在知识上。由于对对方所生活的环境、历史、风俗、禁忌等方面的知识不了解,沟通时出现障碍。
曾有一个精通汉学的西方人AnthurWally,在翻译“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”时,由于不懂得中国的历史,不知道玄宗是唐代皇帝,将“玄宗”
译为“玄秘的宗教”。
在中国,如果你不认识路,向其他人去打听,无论你向谁去问,都不会被他人误解。土耳其则不然,一个陌生的男子如果不懂礼节,贸然向一位妇女问路或主动打招呼,会招来许多怀疑的目光,大家会以为你有什么企图。
(4)表现在观念上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自己的真、善、美标准,对什么是美、什么是丑、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有着不同的,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。
比如说,在中国人的观念中,如果你生病了,我去主动地探问,并问:
“是否需要我做些什么?”这种行为是表示我对你的关心,你对我也是很感激的。
然而,有的西方人并不这么认为。在《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》这本书里,有一位中国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件事。有一次,他的外国女朋友感冒了。他虽然很忙,但还是经常打个电话,问她“好点儿没有?”两天后,女朋友回电话给他:“有完没有?我要是有什么困难的话,我会自己去seeadoctor(找医生)。”西方人把别人对她(他)的关心视为认为她(他)缺乏独立性。
再比如谦虚历来在我国被誉为一种美德。中国的学者往往喜欢在作学术演讲以前说上一句“本人才疏学浅,所谈的看法不够成熟,希望大家多多指教”以表示自己的谦虚,但西方学者感到迷惑了:你既没什么才学,那你来这儿作什么;你的看法不够成熟,那你何必要公开呢?这也是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所引起的。西方人是坦率的,他(她)们讲话时不讲究谦虚,喜欢把自己的优点直率他说出来。
如何克服跨文化障碍?
第一,增强自信心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们国家的经济相对落后,这是不容否认的现实。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不意味着人格的不平等。
在与外国人交往时,无论经济地位、社会地位、人种、肤色有多大的悬殊,都不能自轻自贱,自卑自怜;否则,对方会更加轻视你,你们之间友谊的桥梁要么是歪曲的,要么根本建不起来。
在维护民族的尊严方面童第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。
1930 年,重第周在亲友资助下,不远万里来到比利时,从事胚胎学研究。
当时,中国十分贫困,备受外国人的歧视。有一次,同任一室的俄国青年皮诺讥笑说:“童先生,真辛苦呀!我一见到你,就想到了你的国家,东亚病夫。。哈哈。。”重第周一听,怒火在胸中升腾起来,他立刻吼道:“不许你污辱我的祖国!”皮诺一听惊呆了。他万万没有想到,平日一向温和的童第周竟一下子变成了一头狂怒的雄狮!
自此以后,他对童第周开始变得有礼貌,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傲慢元礼了。
第二,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。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,有两个好处:首先可以减少曲解,避免误会的发生。在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之后,在言行中时时处处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,可以使双方的沟通顺利进行。其次适当地运用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,可增强交际效果,例如: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访美。谈到台湾问题时,他说:“我们知道,不少朋友关心台湾的前途。
统一祖国,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夙愿。我想曾经在一百多年前受过国家分裂之苦的美国人民,是能够理解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民族愿望的。”
短短几句话,却唤醒了美国听众的民族感情。
1972 年2 月,尼克松总统第一次访华。他在中国政府举行的欢迎晚宴上致答词时说。
“多少事,从来急;天地转,光阴迫。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!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。。”
不久前被视为中国头号敌人的美国领导人,竟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,一下子缩短了与中国民众的距离。
还有一个故事:
美国西雅图有一家华人餐厅,为招揽顾客,在顾客吃完饭后总要奉送一盒点心,内附“口彩卡”一张,上印“吉祥如意”、“幸福快乐”等吉利话。
一天,有一对新婚夫妇慕名前来这家餐厅,在他们期待良好祝愿的时刻,打开点心盒,却意外地发现没有“口彩卡”,顿感十分不吉利,向老板兴师问罪,不管老板怎么解释道歉,都无济干事。
刚从大陆去的老板弟弟见状,微笑着走到这对夫妇面前,用不熟练的英语说:“Nonewsisthebestnews(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——美国谚语)。
新郎新娘破颜一笑,转怒为喜,并高兴地和他握手拥抱,连连致谢,一个僵局就这样解决了。
以上说明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多么重要。
要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:
(1)要懂得介绍的礼节。介绍,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第一关。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介绍礼节。比如,英国人认为,没有第三者的介绍、率直地去问对方姓名是极为不敬的。而如果与美国人交往,就不能贸然地打听别人的年龄、工资等,因为他们认为涉及纯粹属于个人的私事是不礼貌的。
(2)要懂得避忌。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讳忌,如果犯了忌,就会使异域的朋友很不高兴。一般他说,西方人认为“13”这个数字是很凶险的,在任何场合都要尽量避开它。一幢大楼的“12”楼上面便是“14”楼,宴会厅的餐桌“14”号紧接着“12”号,每月的13 日这天,他们也会感到惴惴不安。到西方去,如果不注意避开“13”
那是会得罪人的。在我们中国,人们通常赞美孩子的时候会说这孩子的眼睛亮、精神。可是,在一些国家你一议论孩子的眼睛,他们就会反感。外来人千万不能轻易地评论孩子的眼睛。若是出言不慎,母亲就很有可能出钱让人挖掉婴儿的“邪眼”,那样岂不是无意间害了孩子?
(3)尊重外国朋友的特殊风俗习惯。蒙古人是好客的。有人说,在蒙古即使没有带干粮,也可以旅行上几个月。这是实情。对陌生的来客,主人常会把你当作贵客招待,恭敬地将传统的奶茶和其他乳制品端到客人面前。但是,如果你不尊重他们的特殊习惯,那就会马上把你驱逐出去。蒙古人几乎家家养狗,这些狗体大性猛。主人出来之前,徒步的客人可以拿着棍棒抵御狗的进攻,一旦主人出来制止狗叫,将客人引进蒙古包里,作为客人就一定要将棍棒或鞭子放在门外,如果你将棍杖或鞭子带入蒙古包内,就是对主人的侮辱。进入帐幕,通常不必脱帽,如果要脱,却不可将帽子朝着门口放。
客人应盘腿而坐,如果盘腿不习惯,则必须将两腿伸向门口,而不能向内。
如果你能对这些风俗习惯都做到尊重,那么,你就会受到贵宾应受的优厚待遇;否则,那后果是难以设想的。
(4)要检点自己的服饰。除了要求整洁、美观外,还应考虑到外国的服怖习惯。日本人忌绿色,认为绿色象征不祥。比利时人忌黄色,而尤以蓝色为不吉利的标志。欧美许多国家把黑色作为丧葬的象征,如果你穿上黑色的衣服去串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