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一个空泛的道理,很容易总结,但又因为空泛,所以适用性很广。
③第二步:明天机——阴阳博弈
你打电话给朋友,没人接,后来朋友告诉你:“那时候我在开会,调了静音,没有听到!”,你会信吗?
这时候,他的话只有第一层,那么如果你信他,有可能基于他平时的为人,有可能你对他心里有底(其实这些都是第一步的抽象衍生),你不信他,有可能也是基于以上,或者你干脆“没有关系”,也就是没有信和不信的概念。
好了,这说明如果一个人要骗你,一个更重要的方法就是捏造!
如果笔者告诉你,“我是某某企业的董事长。”凭这句话,你会怀疑,但是接下来笔者谈企业的成才过程,管理经验,财务运作……
这时候你会慢慢地认同我的身份,因为你通过我看到了完整的一幅画面(注意此处用词是“完整”),这画面的主角是我——你的怀疑会慢慢地消解!
所以当时候你知不知道被骗呢?
要看对方所准备的剧本:
(1)逻辑是否矛盾,前后是否不一致。就像一幅画内容明显不和谐,那很容易看出。
(2)完整与否,如果对方准备地比较完整充分,你很难发现其中的漏洞。
其实这是第一步的抽象衍生,即使是真的,如果说出来,表现出来,都不是最完整的信息,信息的传播要靠传播者的渲染力!而这信息无论是真假!所以一个人所说的,所想的,所做的都是对信息的渲染而成的。你的渲染力强,假也能成真,真也能成假!
有不少的新闻都是假的,也有不少的历史都是假的!所以笔者建议各位,如果某一段历史让你们很执着,那么你们就需要考虑为何让你执着。这样,我们可以减少很多被别人利用的机会。
故而,要骗到的一个人,就要看你的渲染能力!
有一则报道是,男子假冒发改委副司长行骗,多名省部级高官被骗。为什么能骗到?因为这个男子做足了功课,他能够把自己渲染成“发改委副司长”。
如果你要做“某某企业的董事长”,做“某某山寨大王”,做“某某国际巨星”很简单,那你就准备关于这位人物的所涉及的所有知识,好好用功背熟,那么瞬间你就可以山鸡变凤凰!
那么有人要这么骗你,你可以怎么发现出来呢?
你来到了一个新公司,遇上了一位同事,
“你是哪里的?”
“我是广东的。”
“我也是广东的哦。真好,能在这里遇上老乡,……”
为什么你会问地域,说老乡呢?——这是铺垫,是要拉近你和那个同事关系的手段(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的)!
所以当一个人告诉你一些人和事的时候,你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——动机!
就是博弈的内容!
“我有钱,有经验,我要跟你合作。”——这是很明显的动机。而是否有钱和经验,这是需要你去考究的。
“我有钱,我有经验。”——这是没有明显的动机。
你听了这句话之后,如果没有感觉,但是对方跟你补充:“我很有正义感,我很注重朋友的感情……”,这时候你就要想想,在你不求这些信息的时候,他为什么会告诉你,这是什么动机!
这时候就是你对真实的切入点!——也就是阴阳博弈。
接下来,就看你是否愿意被骗,以及你是否愿意去赌!因为我们知道人一旦有了寄望,都是有风险的,一定是在骗与被骗中周旋!
有位读者问,“我和老公生活十几年了,最近我发现他在外面包二奶,他骗了我很久!”
笔者:“因为你没有发现生活中的他的一些动机点!这是市面上没有一本书点出来,所以你的观察力还亟需提高。”
特别是一些游戏规则下的争斗,造假是一种惯例。而这些案例,对于经常关注新闻的读者都能想出来。
真相你们未必能知道,因为故事,历史,新闻都是可以捏造出来的,唯独动机,较为简单,你可以很容易地把握,在此基础上你的推测反而是最贴近真相的。
谈到动机这点,笔者没打算具体化去解说,因为“动机”这个词语所对应的具体事情太多太多了,有多细就有多细,所以读者谨记“动机”一词,然后自己去主动地思考日常生活的林林总总,这样会对你们有真正的帮助。
请务必记住:“为什么会让你知道?!”(是命运的驱使还是有人故意让你入局)
至于我们经常说的,“要是不被骗,就要做个老实人,不贪横财,要有强烈的防骗意识,要学会察言观色。”这些话相信大家都懂,问题是你们可以往什么样的方向去思考,去锻炼这种防骗能力?——这才是核心关键。
以上两步皆是精华所在!
④心甘情愿
那么行文最后,什么叫做愿意被骗呢?
有一天,笔者遇上一对夫妻,男的告诉笔者,他是来惠州找亲戚的,找不到,很多天没有吃饭,叫笔者能不能给点钱他,笔者没问什么但是此刻的他已拿出身份证给笔者看(动机——阴阳点:过份渲染),最后笔者拿了五块钱给他。
不少读者说,“一看就知道是骗子啦,为什么还要给钱他呢?”
——因为那一刻笔者看到了几岁的小孩子在哭,笔者心感不忍,而无论这所有的一切(包括哭)是真是假。
被他所骗,而心甘情愿。
5。阴阳观变,动态对抗
5。1缺少发现美的眼睛
这是源于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?罗丹的一句名言:生活中从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
笔者想起著名画家荷兰后印象派画家——梵高。我们看看他其中一个作品:
名画哦,你能发现里面的美吗?在没有告诉你这画是出自于一位名人笔下的时候(标签效应),笔者相信大部分人会把它当作“鬼画符”,扔到垃圾桶里。
其实罗丹的 “生活中从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”是一句很表面的话,就好比如,你解不出一道方程出来,老师跟你说“方程从来不缺方法,而是缺少发现方法的想法。”你说表不表面?如果你要作报告,你要演讲,你要开领导会议,你可以这么做,
因为在现在,通过玩“虚”来达到建功立业,逃避责任是一种可行的手段。
但是如果你要深入问题,希望能有实质性的东西,你必须要再改一下:“生活中从不缺少美,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,只是缺少发现“发现美的眼睛”的眼睛”!
有读者说,这跟专业有关系。没错!如果你是画家,你对这幅画,就有行业内独有的敏感;如果你是IT人员,那么你身边周围的一切东西在你的眼里都可以找到关于“IT”的信息。我们使用配阴阳的方法,你反问一下,如果不是专业人士,但是能发现专业问题,又是什么原因呢?(提示:“宗”是不具有专业性的,专业问题的深处就是“宗”)
我们读书的时候,有很多人在做作业,遇到一些完全没有见过的题目就不会做了,但是当你做过一道题目,并且题目的答案给了你方法,当你遇上类似的,你就很容易想起来,“哦,这道题我会,做法应该差不多。”读者不妨回忆“男女朋友的姿态去引导要比慢慢发展效果要强”那个图,因为在专业领域里面,已经有了一个先例或者类似的例子引导着你,你才有了专业的触觉!
正比如一条航船,如果海上没有启航灯,这条船是没有方向感的。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很多现象都是这样的:很日常的,在我们看起来是基本上没有意义的,甚至可以完全忽略掉。
但是本书告诉你,只要有不同,即阴阳,你都可以找到很重大的意义。我们就以梵高的这幅油画谈谈,笔者不懂美术的,和读者一起看看能不能挖掘一些问题点:
(1)整体上,日常生活没有这样东西;
(2)左边部位有点像乳房,有点像眼睛;
(3)上部有点像面,但是很小;
(4)好像很惊讶的样子,眼睛大大的,脑袋也缩小了;
(5)越看右边,就越像一个特殊的建筑;
……
往下,会有越来越多的联想,有读者会骂,“我以为你可以把这幅画的专业内涵挖掘出来”,其实是很抱歉的,笔者的初衷并不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成为某方面的专家,博士,大师,圣人,而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能够发挥自己的所拥有的,尽可能地动用自己的潜能,所以你不需要要求自己想得多么专业,只要你比之前敢想,那你就是往前迈进一步了。
你想这些有什么用呢?笔者只是让你体会到一个道理“不同,就可以找到思路!”
比如说,你老公晚上回来的时候头发好像短了,那你可以想到什么?你的领导看你的眼神伴